2022利率中期策略 | 柳暗花明
郁言债市数据平台
区域、城投、地产数据一网打尽
欢迎关注使用!
摘 要
当前处于债牛的后半段,国内经济进入恢复期,海外美国进入加息周期,大宗商品价格周期进入回落阶段;国内宽货币+宽信用组合,收益率曲线趋于陡峭化。
对于下半年,我们建议不妨边走边观察,以2019为基准参考,同时密切关注两个层面,一是7-8月相对确定的疫后恢复。前期政策可能支持经济增长快速恢复至5%附近,疫情期间十分充裕的流动性可能也逐渐回归常态,再叠加通胀预期可能升温,届时利率面临阶段上行,10年国债收益率的上限在2.85-2.95%区间,中短端调整压力可能更大。
二是9-12月进入经济回归潜在增速过程,经济内生增长动能修复面临不确定性。下半年专项债对基建支持作用减弱,国内经济需要企业和居民部门加杠杆,但年内这两个部门主动负债意愿可能不强,仍有赖于货币供给端发力支持。届时市场可能博弈货币宽松预期再起,10年国债收益率的下限在2.55-2.60%。
后续观察指标方面,企业部门除了关注中长期贷款外,其活期存款反映的生产经营活动也值得关注;居民部门融资重点关注新增中长期贷款。
核心假设风险。国内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疫情出现超预期变化。
1
2022上半年债市回顾:
现实宽松与预期谨慎
2022年二季度,流动性充裕的现实,与货币宽松预期的谨慎,形成对照。我们可以看到,第一,往常与1年期MLF利率对标的两个利率走势出现分化,10年国债收益率在2.70-2.85%区间窄幅震荡,1年期存单利率则出现趋势下行,从2.6%一度降至2.25%附近。第二,国债收益率曲线,相对于2021年末,今年6月1年期国债收益率相对低了25bp;而中长端利率则基本持平。
这些现象的背后,一方面是疫情影响下,隔夜利率处于1.3-1.4%的低位,这为存单利率和短端利率下行提供了流动性支持;另一方面,经过降准25bp、下调5年期LPR而不下调MLF利率之后,市场对调降MLF利率的预期降温,这就制约了长端利率的下行空间。
2022年上半年,债市出现一轮资产荒。信用债市场短券交易一度拥挤,部分个券一级市场投标倍数较高。通过信贷收支表观察这期间银行债券投资规模变化,可以看出这一轮资产荒与银行欠配密切相关。今年5月相对去年12月,大行债券投资规模增加17755亿元,中小行增加18161亿元;分别较去年同期多增12659亿元、5905亿元。这虽与地方债发行前置有关,今年1-5月银行地方债托管量同比多增7850亿;但更重要的可能是信贷需求不足,今年1-5月新增居民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1.8万亿元,新增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1.0万亿元。
总结上半年,经济恢复过程被局部疫情推后,债市资产荒。即将到来的下半年,海外货币政策持续收紧,国内政府债发行规模回落,宽信用更多依赖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在企业和居民部门中长期融资需求不足的背景下,如何看待企业和居民部门融资修复过程?这将是影响下半年债市走向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疫情期间,流动性十分充裕状态,何时回归常态,常态化的资金利率又在什么水平,这些也都牵动着债市神经。除以上之外,我们也对通胀、海外疫情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下半年海外货币宽松退去,外需或放缓
海外资本市场可能从交易滞胀转向交易经济放缓甚至衰退预期。观察2010年以来美欧短端利率与全球制造业PMI周期的相关性,可以发现美欧短端利率领先全球制造业PMI约12-15个月。这意味着本轮美国和欧央行货币政策收紧,对全球需求的拖累效应,至少持续到2023年中期。在美欧收紧货币政策的背景下,今年下半年我国出口可能也会面临外需趋势放缓。如下半年美债市场反映衰退预期,隐含了未来的降息路径,美债长端利率可能下行。中美货币政策方向仍然相背离,但预期转为同方向,对国内货币政策的约束可能缓解。
二是大宗商品价格周期下行,对应全球制造业-贸易景气周期可能趋势回落。今年6月上中旬,CRB工业原料价格指数同比增速回落至7.9%,结束了连续18个月的两位数增速;与此同时,韩国6月前20天出口同比增速也大幅回落至-3.4%。这背后一方面是大宗商品价格冲高回落,另一方面是基数抬升。往后看,假设CRB工业原料价格维持在6月上中旬的水平,较高的基数也将导致全球制造业-贸易景气周期趋势下行。观察以往周期规律,CRB工业原料价格指数同比增速,大约领先我国HS出口价格指数2-5个月,这意味着今年三四季度我国出口价格指数将存在回落压力,对应带来出口放缓的压力。
海外货币政策收紧、以及大宗商品价格周期下行,全球制造业-贸易景气度预计回落。对国内债市的影响渠道:
一是资本流动、汇率波动对利率的影响。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而我国货币政策仍处于宽松阶段,这导致中美国债利率倒挂,并可能在下半年出现政策利率倒挂。这带来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利率倒挂可能带来外资流出,参考今年上半年外资流出情况,预计下半年外资流出境内债市的规模,很难明显高于3-5月的约1100亿元/月,相对2015-2016年资本流出导致外储减少要明显更为可控。
另一方面是利差倒挂、外资流出,可能给人民币汇率带来阶段压力。但这种冲击可以通过市场化波动有效吸收,并且央行也有充足的汇率工具储备,不至于转向提高利率稳汇率的情况。反而可以通过汇率的阶段调整,营造国内货币政策宽松环境。汇率适度的市场化贬值,可缓解中美利差倒挂带来的影响,以外币计价的人民币资产在贬值后对外资更具吸引力,可以减少外资流出乃至吸引外资流入。
二是通过出口间接影响国内经济及债市。面临美欧收紧货币政策、以及大宗商品价格高基数,下半年外需可能放缓。中国经济从外需转向内需,内需则有赖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支持。在这种背景下,下半年国内货币政策转向收紧的概率较低,利率出现类似2020下半年趋势上行的风险,也相应较低。
3
宽信用,下半年仍有赖供给端发力
下半年面对海外宽松退去,外需放缓,国内经济对内需依赖度上升,可能需要适度加杠杆,或介于2019和2020之间。今年为对冲局部疫情的经济冲击、以及经济周期的自身放缓,宽信用力度有望超过2019年(2019年社融同比增速从10.3%升至11.2%)。今年4月金融数据答记者问中提到“宏观杠杆率会有所上升,但保持在合理区间”,这一表述可能不及2020年,2020年的提法是“保持M2和社融增速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并略高”,对应社融同比增速从10.7%升至13.7%。因而今年在宏观杠杆率保持合理区间的要求下,预计其上升幅度可能达不到2021年(绝对值约7.7个百分点),对应社融同比增速与名义GDP增速的差在3个百分点之内(名义GDP增速参考目标增速5.5%+GDP平减指数3%左右),即社融增速的高点可能在11-12%区间(详见《疫情冲击后,利率在等待》)。
下半年谁来加杠杆?除了企业部门外,居民部门融资有待修复。今年上半年政府部门融资同比多增,主要是全年的新增地方专项债额度前置,相应下半年额度同比减少。因而下半年加杠杆,有赖于企业和居民部门。
(一)企业部门融资需求尚未恢复,需银行提供宽松的贷款审批条件
企业部门加杠杆存在障碍,贷款需求较弱。今年1-5月企业融资结构短期化,企业新增贷款中,票据和短期贷款占比达到47.1%,中长期贷款占51.9%;而去年同期这两个比例分别为12.5%和83.7%。这反映出两个问题,一是企业中长期融资需求不足,经济面临放缓压力,企业投资需求相应也减弱;二是银行供给力度大,反映宽信用政策发力。
与此同时企业获得融资后,并未充分投入实体经济中。在企业负债端融资结构趋于短期化的同时,企业存款呈现出定期存款增速反弹、活期存款增速较为平稳的状态。从新增量来看,1-5月新增企业活期存款-9482亿元,新增企业定期存款3.2万亿元,两者存量分别同比增长3.4%、13.0%。从货币角度来看,这意味着新创造的M2增长较多,而转化成M1的部分较少,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货币需求,并未出现明显增长。其中可能还存在部分企业以较低的票据利率获得融资,然后以定期存款或理财的形式进行套息。
(二)居民部门加杠杆面临双重约束,较低利率是促进居民负债意愿的必要条件
居民部门加杠杆受到两重约束:收入和支出结构。2020以来,央行储户调查的两个指数,储户当期收入感受指数和未来收入信心指数均下台阶,中枢从2017-2019年的53左右降至2020四季度以来的略高于50。近两年局部疫情散发,可能对部分居民收入及收入预期产生阶段性负面冲击。同时,调查数据显示,居民倾向于增加储蓄,减少购房支出。今年一季度央行调查数据中,储户更多储蓄占比达到54.7%,创历史新高,指向居民因不确定性增加了预防储蓄,相应消费和投资占比有所下降;未来3个月预计增加购房支出的占比回落至17.9%,为2016年四季度以来最低水平。
在这种背景下,居民增加购房支出,带动地产周期反弹,可能需要两重约束之中,至少有一个出现改善。一是伴随经济恢复,居民收入持续改善。二是居民收入预期稳定性改善,相应减少预防性储蓄。
近期信贷供给端发力,房贷利率逐渐下行至低于整体贷款加权利率的水平,如其继续下行,有望刺激居民主动负债意愿。根据贝壳研究院数据,2022年6月监测的103个重点城市首套房贷利率为4.42%,较2021年12月的5.64%降幅达到122bp,不过还没有达到过去两轮2012年及2014-2015年的降息幅度。这两轮住宅销售面积当季同比增速反弹幅度均接近30个百分点,而本轮住宅销售面积反弹幅度,受到居民收入和预防性储蓄的限制,政策效应仍有待观察。
此外,虽然6月首套房贷利率4.42%,已低于一季度末的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4.65%,利差23bp,但相比2014Q4至2016Q3,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和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利差平均值59bp,仍有相当距离。
地产销售何时可能反弹?参考2014-2016年地产周期中,2014年6月呼和浩特取消限购,2014年9月别发布930新政(详见《62地已放松地产政策,何时由量变到质变》),商品房销售额、销售面积当月同比增速的底部出现在2014年7月,2015年4月商品房销售额、销售面积当月同比增速转正,政策从颁布到见效约2-3个季度。今年2月,部分城市陆续开始下调房贷利率、以及出台放松限购限售等政策;今年5月15日下调首套房贷款利率,参考2014-2016一轮周期的政策传导时间差,地产销售增速转正可能至少要等到今年四季度。
下半年地产链恢复的有利条件:低基数,对经济的拖累效应有望缩窄。2021年7-12月地产销售当月同比负增长, 9-12月地产投资同比增速也为负增长。低基数意味着地产销售、投资同比跌幅有望缩窄,但两者的环比改善幅度相对更为重要。
此外宽信用见效,除了关注企业负债端的中长期贷款改善之外,也要关注企业活期存款或M1趋于反弹的重要信号。M1和企业活期存款反映现实购买力,相对于潜在购买力指标M2更贴近实体需求端。M1增加反映企业经营活跃度上升,对应经济反弹。因而,企业活期存款和M1的走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宽信用作用于实体经济的效果。
流动性,关注从十分充裕状态退出的信号
债券市场将今年4-6月资金面的十分充裕,视为阶段性状态。今年5月发布的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删除了“引导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为中枢上下波动”的措辞,对应银行间资金利率明显低于7天逆回购利率(详见《从量到价,下次“降息”或不一样》),流动性总量处于较以往的合理充裕相对更高的水平。当前国债和国开债收益率曲线较为陡峭,长端利率隐含了未来短端利率回到常态的预期,这反映出市场认为隔夜利率资金在1.3-1.4%的状态难以持续存在。
近几年包商银行接管、永煤违约以及2020年疫情期间的流动性十分充裕状态,均为特殊情形下的短暂宽松。今年4月以来的资金面宽松,背后是上海、北京等地的局部疫情。随着疫情影响的退去,资金面或早或晚会回归常态。
参考2020年疫后流动性边际收敛的过程,下半年资金面回归常态,关注两方面的预警信号:
一是失业率回到目标附近。2020年失业率目标为6.0%,2月为6.2%,超过目标值,3-4月分别为5.9%、6.0%(分别在4-5月公布),低于目标或持平于目标,资金面自5月下旬开始迅速收敛至常态。今年失业率目标为5.5%,5月失业率仍达到5.9%,下半年至少两个月达到或低于失业率目标,这是资金面回归常态的重要预警信号。
参考2020年疫情之后,失业率的月度降幅往往介于0.1-0.2%,推断今年失业率从5月的5.9%回到5.5%,快则需要2个月,慢则需要4个月;再加上连续两个月失业率低于目标的要求,对应3-5个月之后,也就是8-10月,失业率可能对资金利率发出预警信号。
二是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回到4-5%附近。2020年3月和4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分别为-1.1%和3.9%,5月进一步升至4.4%。今年5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7%,增速已转正,接下来关注6-7月是否回到5%以上。
相对于失业率指标,一方面,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容易受到基数效应的影响,而失业率为绝对水平值;另一方面,工业增加值增速不如失业率与民生的关系密切。因而我们倾向于认为工业增加值是辅助判断资金面的指标,重要性方面弱于失业率。
不过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资金利率回归常态,并不意味着资金面收紧,隔夜利率中枢或维持在1.8-1.9%区间,仍低于7天逆回购利率,属于货币偏宽松的状态。参考2021年下半年和2019年R001较7天逆回购利率,平均分别低约17bp和31bp,今年下半年资金面回归常态后,R001或较7天逆回购利率低20-30bp,即对应R001可能回到1.8-1.9%区间。
2022下半年债市展望:
两个周期框架给出的方向
接下来,我们结合海外经济周期,以及国内货币-信用周期,判断当前债券市场所处的阶段。
海外周期方面,下半年处于美欧货币政策收紧周期,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放缓步伐可能加快,海外市场可能逐渐从交易滞胀转向交易衰退预期。在海外货币政策收紧、全球经济放缓背景下,全球大宗商品价格预计进入下行周期。下半年,美债短端利率反映美联储收紧货币路径,美债长端利率可能更多反映经济放缓乃至衰退风险,美债短端和长端利率倒挂程度加深的风险上升。对国内而言,美联储等主要发达经济体收紧货币政策,不会影响国内货币宽松的方向,可能仅对国内货币宽松的形式(比如下调MLF利率)产生阶段影响。随着海外经济体衰退风险上升,这种阶段性影响也可能在今年下半年逐渐消退。
国内经济周期方面,经济恢复的两个层次,从相对确定的疫后恢复,到不确定性的回归潜在增速过程。今年一季度国内经济反弹过程被局部疫情扰动,4-5月经济受国内疫情拖累而明显放缓。6-8月是疫后经济恢复过程,疫后赶工、宽信用发力、专项债集中发行带动基建投资等因素带动,经济增长可能迅速回升至5%附近。进入9-12月,国内经济可能进入回归潜在增速阶段,届时前期发行的专项债对基建拉动作用趋于减弱,需要财政或货币政策再度加码,支持经济回归5.5%左右的增长。预计9-12月追加财政预算的概率不高,而货币政策发力的可能性相对更高。
下半年,我们重回宽货币+宽信用的组合。宽信用方面,上半年主要依赖于政府部门的地方专项债、以及企业部门的票据和短期贷款;下半年可能需要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加杠杆。一方面需要银行信贷供给的支持,包括额度、降低贷款审批条件等,另一方面也需要进一步下调贷款利率以刺激融资需求。
宽货币方面,基于内外平衡等因素的考量,上半年宽货币主要是通过降准0.25个百分点、央行上缴1.1万亿元利润(主要用于财政退税)、以及各种再贷款释放基础货币;进入下半年,7-8月前期发行的专项债,形成财政支出释放流动性;进入9-12月,如保增长压力加大,预计存在降准、下调MLF利率的可能,降准幅度可能仍然是0.25个百分点,下调MLF利率引导LPR下行,从货币信贷的供给端支持实体经济,刺激信贷需求的同时,也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综合来看,7-8月,是疫后经济恢复期,经济增长可能快速恢复至5%附近。疫情期间十分充裕的流动性可能也逐渐回归常态,利率面临阶段上行压力。9-12月,是经济回归潜在增速的过程,专项债对基建支持作用消退,财政追加预算的概率可能不高,在隐性债务约束下,信贷能否与专项债实现接力存在不确定性;居民部门和企业部门融资仍有赖于银行供给端进行发力支持,因而9-12月降准、下调MLF利率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届时货币宽松预期或再起,利率可能再度下行。值得注意的是,降准、下调MLF利率的前提是经济保增长压力加大,以及海外收紧货币政策的影响消退。
基于以上分析,中性假设下,2022年下半年长端利率或先震荡后下行。6月较为陡峭化的收益率曲线,长端利率已经提前计入了疫后经济恢复、及流动性回归常态。7-8月利率面临的阶段调整,或表现为短端利率上行,长端利率相对平稳,曲线趋于平坦的形式。而9-12月,专项债对基建支持效应等减退,经济转而依赖内生增长动能,如出现流动性宽松+宽货币预期回暖的局面,收益率曲线或再度向下平移。
参考近几年下半年行情,长端利率的三种情景
2022下半年,难以找到较为合理的参考对象。与2018-2020年对比,2018年下半年,国内宽货币+海外美联储加息的组合,与今年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但当时国内仍然处于信用收敛阶段,表现为社融同比增速仍处于持续下行中。
2019下半年,国内宽货币、宽信用的组合,与今年具有相似性。但海外方面,2019年8月美联储进入降息周期,在海外货币转松、需求回暖背景下,人民币适度的市场化调整可以促进出口反弹,从而带动制造业反弹。而当前处于美欧货币政策收紧期,外需面临持续放缓。在美联储进入宽松周期背景下,国内货币宽松的外部约束相应放松,2019年8月央行推出LPR定价机制改革,11月下调MLF利率。
2020下半年,国内经济从疫情中恢复,与今年具有相似性。2020年疫后恢复,经济持续反弹、幅度较大,四季度GDP同比增速反弹至6.5%(初步核算数),超过疫情之前的水平。伴随经济恢复,国内货币政策从疫情期间的宽松迅速回归常态化。不过我们需要注意到,经济之所以在2020年下半年出现明显反弹,除了2020宽信用发力之外,2019年的社融阶段反弹、LPR下调,已经促进企业中长期贷款需求改善,为经济的周期性反弹蓄力。而今年疫后恢复,是经历了2021年地产紧信用,经济下滑之后,不仅是企业中长期融资需求偏弱,而且居民面临收入和预防性储蓄的约束,主动负债意愿不强,这与2020年形成较大差别。
因而今年下半年的债市,与近几年相比,似乎都有相似性,又都有所差别。海外货币政策环境接近2018年,国内政策环境则相对接近2019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建议不妨边走边观察,以2019为基准参考,同时密切关注两个层面,一是7-8月的疫后恢复,赶工等因素可能推动工业生产快速恢复,专项债集中发行带来基建反弹,前期出台的政策也对经济形成促进作用;二是9-12月经济内生增长动能修复情况,除了关注企业中长期贷款需求外,也关注企业活期存款和居民部门的贷款需求。
利率点位方面,10年国债收益率对标1年MLF利率点位,逐渐成为债券市场的一个共识。未来10年国债收益率三种情景,仍然是围绕1年MLF利率所展开。
情景一,类似今年5-6月所处的阶段,10年国债收益率在2.70-2.85%区间波动。尽管流动性较1月更为宽松,但10年国债收益率受制于市场谨慎的货币宽松预期,难以达到1月低点2.68%。10年国债收益率已隐含了流动性回归常态的预期。
情景二,长端利率上行突破2.85%。参考近两年债券牛市中回调幅度一般在10-20bp,10年国债收益率的调整上限可能在2.85-2.95%区间,较MLF利率高0-10bp。上行至突破3.0%的风险不大。
情景三,长端利率下行突破2.68%,需要货币宽松预期发酵或者落地。参考2021年下半年10年国债收益率低点2.77%、以及今年1月低点2.68%,分别较MLF利率低18bp、17bp,接近20bp。如后续存在5-10bp的降息预期,对应10年国债收益率下限在2.55-2.60%区间。
我们预计,7-8月,债市从情景一向情景二过渡,10年国债收益率可能出现小幅上行,上限可能在2.85-2.95%区间。进入9-12月,如货币宽松预期升温,债市可能向情景三过渡,10年国债收益率下限降至2.55-2.60%区间(类似2021下半年),突破1月低点;如货币宽松预期仍偏谨慎,则可能重回情景一,10年国债收益率回到2.70-2.85%区间(类似2019四季度长端利率未能突破前低),难以突破1月低点。
7
不确定因素:
通胀和海外疫情
2022年下半年,我们可能还会面临一些不确定因素:第一,国内通胀预期可能短暂升温。2022年1-5月CPI累计环比达到1.2%,明显超过2020和2021同期,也超过2015-2019同期的平均值。受较低基数影响,叠加猪价反弹,今年三季度CPI同比可能升至3%左右。这种通胀的上行主要是食品价格上涨和较低基数推动,可能在四季度就会得到缓解,不具备持续上行动能;且与房价、服务价格密切相关的核心通胀仍处于1%左右的较低位。
参考2019年猪价引发的CPI上行,并未引发货币政策收紧,2021年上半年较高的PPI成为降准的理由,可见今年下半年CPI若短暂上行,不至于引发货币政策调整。面对全球原油、粮食价格上涨带来的输入通胀风险,货币政策的作用可能更多体现在供给端,通过定向支持煤炭、农业等特定领域,改善国内供给环境以稳定物价。但今年三季度债市可能出现短暂的通胀预期升温,叠加三季度经济处于局部疫情之后的恢复期,长端利率或面临阶段上行压力。
第二,警惕变异毒株引发的新一轮海外疫情。近期奥密克戎变异毒株BA.4/5在美国开始新一轮流行,其免疫逃逸能力更强,容易引发重复感染。如未得到有效控制,可能在秋冬季引发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疫情。如海外出现新一轮疫情,一方面,疫情对全球产业链产生冲击,可能导致发达经济体通胀继续攀升,给美欧货币政策收紧路径带来更多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海外疫情也可能给国内带来新一轮的输入性风险,增加国内防控压力。
总结
当前处于债牛的后半段,国内经济进入恢复期,海外美国进入加息周期,大宗商品价格周期进入回落阶段;国内宽货币+宽信用,收益率曲线趋于陡峭化。
对于下半年,我们建议不妨边走边观察,以2019为基准参考,同时密切关注两层,一是7-8月的相对确定的疫后恢复。前期政策可能支持经济增长快速恢复至5%附近。疫情期间十分充裕的流动性可能也逐渐回归常态,再叠加通胀预期可能升温。届时利率面临阶段上行压力,10年国债收益率的上限在2.85-2.95%区间。
二是9-12月进入经济回归潜在增速过程,经济内生增长动能修复情况面临不确定性。下半年专项债对基建支持作用面临消退,国内经济需要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加杠杆,但年内居民部门和企业部门主动负债意愿可能不强,仍有赖于货币供给端发力支持。货币宽松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届时市场可能博弈货币宽松预期再起,10年国债收益率的下限在2.55-2.60%。
后续观察指标方面,企业部门除了关注企业中长期贷款外,企业活期存款反映生产经营活动也值得关注;居民部门融资重点关注新增中长期贷款。
风险提示:
1. 国内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
本文假设国内政策相对温和。但假如国内经济超预期放缓、或通胀超预期上行,国内财政或货币政策相应可能出现超预期调整。
2. 疫情出现超预期变化
本文假设海外疫情基本维持当前情景。但假如变异毒株出现超预期变化,有可能引发全球风险偏好等因素出现超预期变化。
年度策略系列:
已外发报告标题:《2022利率中期策略:柳暗花明》
对外发布时间:2022年6月25日报告作者:刘 郁,SAC 执证号:S0260520010001,SFC CE No.BPM217,邮箱:shliuyu@gf.com.cn
肖金川,SAC 执证号:S0260520030002,邮箱:xiaojinchuan@gf.com.cn
法律声明
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广发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完整报告所载资料的来源及观点的出处皆被广发证券认为可靠,但广发证券不对其准确性或完整性做出任何保证,报告内容亦仅供参考。
在任何情况下,本微信号所推送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非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在任何情况下广发证券不对因使用本微信号的内容而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读者不应以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做出决策。
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反映广发证券研究人员于发出完整报告当日的判断,可随时更改且不予通告。
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的版权归广发证券所有,广发证券对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未经广发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否则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者承担。 您的星标、点赞和在看,我都喜欢!